『 “照这趋势,又一波销售高峰要来了!” 』
来源 | 卖家 编辑 | 郑亚文 作者 | 姜雪芬
做了5年劳保用品生意的张冬冬没有想到,这个冬天,军棉大衣成为了他店里的大爆款。
以前,天气冷的时候,他一天能卖二三十件大衣。最近这段时间,流量涨得很快,大衣除了一件一件地卖,还有很多团购订单,“一个宿舍的同学会一起下单好几件”。
最近这段时间,他每天都能卖出两三百件大衣,“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卖出了往年整个冬天的销量”。
成立了几十年的大衣工厂直呼“从没见过这种场面”。以前厂里担心卖不掉,都不敢多备货,谁想到今年十一月份,库存就快卖完了。
前阵子,东北大学生穿着军棉大衣的短视频火了一把。张冬冬一度担心卖断货,连着给河南老家的三家工厂打电话订货。
天气越冷,搜军棉大衣的年轻人就越多。网友说,一件羽绒服价格几百几千元,贵的卖7000元一件。相比之下,几十元的棉袄、大衣,又保暖又便宜,堪称“性价比之王”。
眼下马上迎来新一轮降温,张冬冬说得多备些大衣,“照这趋势,又一波销售高峰要来了!”
张冬冬人生中的第一笔收入,是做电商客服赚来的。
2012年,他在上海打工做客服,第一年的月工资是1500元。这个收入放在今天,估计很多人无法生存。但那时候的他拿到工资时,却开心地觉得“这是一笔好大的钱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说起张冬冬和电商的缘分,还得追溯到他读高中时。
2010年,正在读高一的他,在课堂上听老师说“互联网有潜力,电商是未来趋势”。自此他对电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网购并不流行的年代,他不仅花800元在网上买了一部手机,还顺便在淘宝上注册了一家网店,“虽然不卖东西,但也等于是高中没毕业就为创业做了准备”。
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去大学读书,只身一人去往上海闯荡。那时,老家不少人在上海打工,从事装修之类的工作,老乡热情介绍他去工厂里上班。但是张冬冬对在工厂的枯燥工作毫无兴趣,他想要做电商,于是在网上查找跟电商有关的工作岗位,想在这座城市生存下来。
带着不太资深的网购经验,他进入了上海的一家农副食品公司上班,负责电商客服工作,月薪1500元。虽然工资不高,但是那会他对钱没有多少概念,“在郊区租房住,月租金300多元,白天上班,下班后去网吧玩”。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倒也开心。
两年后,张冬冬觉得当客服太没有挑战性了,萌生了跳槽的念头。他成功应聘上一家女装公司的电商运营工作,负责在网上销售“公主服”,月薪4000多元。
正式上岗前,张冬冬和其他的新同事被送到电商大本营杭州进行培训。经过三个多月的培训,他带着“一身本领”回到上海,不管是做活动搞策划,还是做推广进行引流,都能说出个所以然。
之后他在电商运营岗位上如鱼得水,和团队一起研究方法,公司入驻了多个线上渠道,女装店铺日销售额稳定在七八万元。
但他不满足。当时早一批淘品牌渐受关注,“韩都衣舍”“七格格”等品牌都有不少粉丝,他觉得公司的女装应该加大推广力度,才能吸引更多人购买。
2016年,他和团队通过直通车等方式进行引流,加大推广,一天能投好几十万元。投入带来了回报,“双11”大促时,店里爆单了,销量直线上涨,当天卖出去300多万元。
订单“一飞冲天”,但是张冬冬并不兴奋。他发现自己卖的“公主服”并不适合日常穿着,很少有人在大街上会穿着“公主服”,“太过于显眼,奇装异服的感觉”。当时买“公主服”的主要是ktv等娱乐场合,他们买去当作员工的工作服。
虽然他支持穿什么衣服是个人爱好,但他总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老觉得“有点膈应”。他有了自己创业的念头,要卖自己喜欢的衣服。
2018年时,张冬冬所在的女装公司年销售近两千万元,正处于上升期。但他辞去了工作,带着打工攒下的几万元,重新打理起高中时开的网店。
在卖什么服装上,他始终拿不定主意。“卖女装,市场太‘卷’了,等于是往大海里扔石子,激不起浪花。”他回忆,那时候,自己对“那种很非主流的服装,也有点审美疲劳了”。
在市场上闲逛时,他偶然间看到了劳保用品。市场上有各种劳保服,有薄款衣服,也有军棉大衣等,这些衣服“做工是粗糙了一点,但是性价比很高,一件棉大衣不超过100元”。
张冬冬的老家在河南驻马店,那里有很多开了二三十年的服装厂,能制作各种工作服。基于货源优势,他决定在网上卖劳保服。
他采购了一批民用迷彩服,标价85元一件,刚挂到网上就有了订单。他记得,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迷彩棉大衣特别受欢迎,“寒流来了,店里一天能卖出去几百几千件迷彩棉大衣”。
来店里下单的有很多年轻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不是给自己买。很多年轻人告诉张冬冬,他们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没有带厚衣服,担心爸妈挨冻,于是他们网购买棉衣,寄给在工地打工的父母。
整个冬天,张冬冬的迷彩棉大衣都卖得很火爆。销量最高时,一天卖出去6000多件,产品销量一度冲上淘宝同品类销量榜的top1。
第二年,他用开店赚的钱,在上海郊区买了一套小房子。他还把父母也接到了上海,和他一起打理劳保用品生意。
但是从2019年开始,劳保工作服的销量下降了。因为疫情的影响,来自企业的大订单减少了,张冬冬的生意遇到了挑战。
但是他发现,虽然工作服销量下滑了,护目镜、口罩却成了抢手货。那会儿全国都缺护目镜、口罩,武汉的医院急需物资。他顾不上生意,直接将之前备下的一批货捐给了武汉的医院。
之后武汉建方舱医院,他担心晚上气温低,工作人员会冷,又将之前备的一批军棉大衣也捐了出去。
店铺的年销售额只有200多万元,张冬冬前后捐了价值50万元的物资。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店铺销售额都没有大增长。除了订购环卫工工作服的老客户照顾着生意,他几乎收不到大订单。
但是张冬冬实际上并不担心。
这几年,他将店内的主推产品由迷彩棉大衣调整为护目镜、口罩等。这些产品的收入,可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
他说自己觉得人有个地方住就可以了,他没有房贷车贷,在上海没有那么大的生存压力。他相信生意要慢慢的做,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今年冬天,慢节奏的生意状态,被打破了。
根据往年的经验,冬天一到,他一天大约能卖20多件军棉大衣。一个冬天下来,他能卖出几千件,一般不用提前备太多库存。
但今年从10月下旬开始,就有人来店里买大衣了。最开始,多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偏冷地区的人来下单,店里一天卖出几十件,比往年的销量稍高。
但是到了11月,流量突然爆了。来店里买军棉大衣的年轻人变多了,他们除了给父母买,还要自己穿,“很多订单的地址都是一样的,都是寄到同一个学校。还有的买家一次性买了好几件,说是为整个宿舍的同学采购”。
11月份上旬,他每天要卖出200多件军棉大衣。到11月中旬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迎来了一次降温潮。他开始忙得脚不着地,只用了一个星期,他就卖了几千件,相当于往年一整个冬天的销量。
这个冬天,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他就已经卖出了4000多件军棉大衣。
张冬冬合作了多年服装工厂老板也没想到会有这么火爆的景象,他们都没有提前准备太多货。眼下,马上又要降温了。他估计,接下来东北等地的订单还会继续增多,军棉大衣的销量还会继续涨。他担心抢不到货,一直忙着联系各个工厂补货。
他听说,中国的军棉大衣曾经火到了国外,被人称为“东方的时尚战袍”。如今虽然市场上各种服装琳琅满目,但是军棉大衣一直没有消失。在他看来,它和其他服装不一样,除了性价比优势外,人们对它还有不一样的感情。
军棉大衣的款式经过了多次改版,内里材质从棉布变成了绒毛,有些高端款式还会用羊毛做内衬,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当下,随着年轻人对国潮的喜爱,承载着记忆又实用的军棉大衣,在这个冬天,成为他们抢购的过冬神器,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