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快一个月了,从家里过渡到集体生活,孩子可能在“朋友”这个问题上遇到一些困境,让不少孩子伤心地跑去问爸爸妈妈:
“怎么没有人找我玩?”
“小朋友怎么只对我不理不睬?”
“同学为什么没有邀请我去参加他的聚会?”
... ...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并引导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今天就让小马来给大家一些启发吧!
教会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
在实际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孩子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说会讲的,而是有好东西能够想到朋友,和朋友分享的孩子。举个例子,朋友家有个上小学的女儿,有一天从学校回来,说喜欢现在的同桌,甚至有一次意味深长地说:“妈妈,我的同桌对我是真的好呀,因为今天老师奖励了一块饼干给她,她就分了一半给我哦。”
可见,孩子对分享是很在意的,如果有人对他们以分享的方式示好,那个人将会受到欢迎。
缺乏社交技巧的孩子需要具体的指导。比如说话的技巧;情绪控制的能力;如何处理冲突;识别他人的语言和情绪信号等等。父母如果总是替孩子出头,那么孩子是没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开始一段新友谊,学习面对复杂的社交场景。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的社交高手。孩子越是在社交场合表现得比较笨拙、紧张,我们越是要有耐心去引导他们。
很多时候要给孩子适当的发展空间,我们只要竭尽全力创造一些合适的机会就好了,剩下的事情,交给孩子自然发展。
在孩子的世界,喜欢和谁玩、不喜欢和谁玩、谁是谁最好的朋友……这些父母眼中幼稚的事情,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
家长平时多留意孩子交友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这种关注不是简单的指手画脚,粗暴干预,它非常考验家长处理问题耐心和智慧。比如说:
在选择和谁成为朋友的问题上,是孩子的自由,有时候你表现得越是反对,孩子反而越想和对方建立关系;
看到孩子表现出退缩、拘谨,大人又容易强迫孩子主动交友,甚至指责他们不够勇敢,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
处理社交矛盾时,如果大人过多地干涉,反而会把问题复杂化,孩子无从学会处理冲突的方法。
如果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首先家长自己的心态要放平,培养孩子成长中的每一项能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除非孩子有暴力倾向、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干预,不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人际交往的过程。有儿童心理学家发现,7岁以下的孩子们从开始争吵到和好,绝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也就是说,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情况下是无伤大雅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来到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人,他们难免都会有些许紧张,比起具体的技巧,建立充满爱意、持续性和高回应性的关系更为重要。早期的依恋基础打好了,孩子后面在社交上也会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自身感情和需求。有研究认为,孩子到了三、四岁,社交技巧和身份意识开始发生明显改变,他们开始进入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渴望寻找朋友,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社交上屡屡碰壁或是感到焦虑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胆小、害羞;有的孩子主动退缩、喜欢独处;有的孩子霸道、易怒,导致被同伴拒绝;还有的孩子不善社交,经常被同伴忽视……家长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多和孩子聊聊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巧。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身边有一些父母,他们自己就不喜欢社交,在成年人的社交场合里,其表现也谈不上落落大方,孩子自然也少了很多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机会。如果你真的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那么需要你给他创造社交的机会,有意识地增加社交活动。学习跟同龄人交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相处,多摸索。在许多绘本中,尤其是社交类的绘本会预设诸多社交场景,在这些故事中,孩子很自然地领悟到一些方法。有同样作用的还有游戏。家长可以和孩子玩玩角色扮演,模拟社交场景:简单问好、冲突发生、道歉和好,过程中增加一些孩子在交往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和孩子一起讨论对策。在这种游戏里,孩子能学到如何和朋友正确相处,在学校里遇到同样的问题不至于手足无措。有一类小孩子在社交中常常不受欢迎,他们偶尔会表现出“野蛮”行为,比如抢夺、攻击性强、说脏话、以大欺小等等。孩子在交友时所表现出来的“粗暴”,我们必须在孩子出现的第一时间加以制止,守规则的孩子总是受同伴欢迎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保护孩子天性中纯真、善良的珍贵品质,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比如可以问问他:别的小朋友抢走你的玩具,你会愿意吗?如果你摔倒了,你是不是也很想你的朋友过来扶你?你们不跟那个小朋友玩,他多孤独呀。这种换位思考的练习,会让孩子更加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孩子之所以难以维系友谊,是因为他们缺乏解决冲突的技能。比如当遇到纠纷时,有的孩子会通过发脾气、争抢达到自己的目的,导致其他同伴认为他们过于强势、霸道;有的孩子相反,他们一味忍让,害怕冲突,最后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们要引导孩子如何和朋友就问题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如何在冲突中学习表达立场。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情境,与孩子一起讨论冲突处理的技巧,引导孩子自己不停地去思考办法:你的朋友想要将你的玩具带回家玩几天,你却舍不得借他玩,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不管孩子的回答你认不认可,都不要用好坏去评价。
有时候孩子可能无法和朋友就问题解决方案达成共识,我们只需引导孩子求同存异,尊重朋友的看法,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可以继续探讨让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方式,因为这些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小马觉得作为家长,应积极创造社交机会,教授孩子交友技巧,提升他们日常社交能力,让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加自信、从容、快乐。内容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钱志亮工作室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