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全环节,以浸润方式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文化理解、创意实践能力;中小学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推送高校艺术场馆向中小学开放;
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中考、高考录取参考;“艺术骨干生”特长生招生比例提高至15%,书法篆刻列为区级必修课程;学生每年需完成一项持续性美育实践;高中艺术必修达108课时,高校开设研究生美育公共课;艺术展演参与率纳入学校考核;2025年是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落地元年,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相继推出新版美育政策,围绕课程刚性化、评价升学挂钩、资源社会化等核心方向深化改革,强化艺术、体育在升学评价中的比重。
家校协同
构建全学段美育培养新生态
在统一课程刚性要求方面,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工作管理办法》,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周艺术实践不少于2小时,高中实行学分制;北京颁布了《北京市美育浸润行动方案》,方案规定将美育课时占比提升至11%,高校生必修2学分。
此外,杭州市颁布了《杭州市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将地方特色融入课程体系,杭州将良渚文化、宋韵美学纳入校本课程,并建设50个市级艺术实践工坊;深圳市的《深圳市学校美育“一件事”实施方案》,规定学校要开发“1+N”课程体系,融合非遗与数字艺术。对学生家长而言,各地美育政策传递出"全学段贯通、多维度浸润"的核心启示。从学龄前阶段就应重视审美启蒙,通过亲子艺术游戏、自然观察等活动培养感知能力;配合当地学校的课程,通过绘画、音乐等基础训练和数字艺术、非遗手作等创新形式开展教育;支持孩子结合兴趣发展专项技能,同时注重将地方美学文化融入日常审美体验。家长还需主动衔接学校课程,通过博物馆研学、艺术工坊实践等方式延伸课堂,构建贯穿幼儿园到高中长效培育机制。美育评价改革
从分数导向到素养积累的转变
广州市颁布的《广州市中小学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素质评价(40%)+统一考试(60%)”模式,音乐、美术、书法中考总分30分;成都颁布的《成都市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也将美育成绩计入中考总分5%,在成绩分布上挂钩了升学模式。深圳提出“每年坚持一项美育实践”(如每日习字);北京将京剧、非遗活动纳入学业考核,强调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压力,起到了去应试化的作用。

上海市更是将艺术测评结果录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中高考录取参考;深圳也将美育实践成果纳入成长档案,优秀案例可获自主招生加分。
当前各地美育政策在评价方式上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将艺术成绩直接挂钩升学,如广州、成都等地将音乐、美术、书法纳入中考计分,这要求家长在小学阶段就需重视基础技能培养,避免初中阶段突击应试;二是弱化考试压力,强化过程性评价,如北京将京剧、非遗活动参与度纳入考核,深圳推行"每日习字"等实践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深圳等地将美育表现录入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参考,意味着家长应更关注孩子长期的艺术素养积累,通过持续参与校园美育活动、社会实践(如非遗体验、艺术工坊)来丰富成长档案,使美育真正成为提升审美能力而非应付考试的工具。这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促使家长以兴趣引导为主,逐步过渡到技能与素养并重的培养模式。美育资源整合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为达到社会化资源联动的目的,开展场馆共享,如:北京要求高校艺术场馆向中小学开放率达80%;深圳试点学校与社区共建“10分钟美育生活圈”,共享剧院、美术馆。另外广州为实现2025年中小学100%专职美育教师覆盖,建立2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
杭州探索人工智能美术教育,开发数字化美育平台;上海建立“四团一队”校际联盟,推动艺术特长生线上协同培养,用数字化赋能美育教育。各地美育资源整合措施提醒家长们,从学龄前开始,就应善用社会资源拓展孩子的美育空间。北京、深圳美育生活圈"等实践表明,家长可主动对接社区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将美育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场景;广州名师工作室和杭州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则提示家长要关注学校与区域优质资源的联动,在小学阶段借助线上平台弥补艺术特长培养的师资短板。通过持续参与校内外资源共建活动,家长能帮助孩子构建贯穿成长全过程的立体美育网络,既解决资源不均问题,又培养真正的审美感知力。升学权重提升
政策导向下的美育培养新思路
广州、成都、上海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分值占比5%-30%;北京试点“艺术特长贯通培养”,艺术拔尖生可跨校选修研究生课程。杭州将艺术学分与中考评价挂钩,特长生可申请降分录取;深圳将社区美育实践纳入档案,强化社会参与维度。
随着艺术科目纳入中考计分,艺术特长生降分录取政策,美育的升学权重显著提升。这要求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既要关注基础技能训练以适应考试要求,更要把握各地政策差异——如深圳注重社区实践、北京侧重特长深造,主动对接高校、社区等资源(如跨校选修、社区美育活动),帮助孩子在艺术测评和综合素质档案中积累优势。在AI时代,当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时,真正的竞争力转向以审美能力为核心的“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借多元美学视角打破思维定式,将审美体验升华为文化诠释,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性温度。美育的终极价值,正是培育这种将感知转化为对美的认知的能力,使人既能理解青花瓷的釉变逻辑,也能解码数据洪流的潜在诗意,最终在未知的未来,持续创造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