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产业已经高速发展了近三十年,百花齐放的中国服装品牌为国人提供了大量的选择,现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与生活观正在发生着深刻转变。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什么,如何评价30年的品牌发展历程,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是否能够得到真正需要的产品。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我也更加关注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而比我更关注这些的是建立中国服装品牌的企业家们。
中国服装论坛秘书长王军
每年三月份,中国服装论坛都会带着这一年服装产业的“大问题”和“大事件”进行探讨总结,寻求解决方案。跟以往一样,论坛之前,我带着问题去找企业家,他们有的是坚守线下的传统品牌,有的是冲在前端的互联网新锐品牌,更多的品牌则开始线上、线下全方位发展。
采访归来,我的耳边回旋的是企业家对于市场以及自身更客观的思考。整体市场低迷的现状下,消费者更谨慎地选择产品,不再盲目看重牌子、追随流行,而是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服装,这给企业家带来了难题与思考,甚至是反省。这个社会的价值在变,系统在变。过去市场追逐的所谓“好”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未必受到推崇。
在这样一个迭代思维快速更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应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品牌该做出什么反应?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品牌与当代生活方式产生连接,如果没有连接,就失去了土壤。同时,越是互联时代越要注重品牌内容化,铸就产品品质与时代同行。这也是品牌向外界宣传及内在坚守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首先是找到自己最根本的东西,它代表的价值是经典、优秀、先进的,富有对当代生活强大的促进力量,并延伸至未来。其次它对环境、对社会是有益的,不过分奢侈,不违背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它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我认为当下做品牌需要关注的几大要素。
不是社会流行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外界怎么变,品牌都保持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可传承的价值和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也只是生意罢了。这些可传承的价值能力,甚至细致到服装制板、工艺、缝制、生产的细节,这就说到做衣服本身。
上星期去见山本耀司,他就是专心做衣服的人,所在的环境全是与做衣服有关的,他确实是个哲学家,很简单,把他的认识都放在做衣服里。服装业走到今天,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把衣服做好。眼花缭乱的市场营销、“吹牛”式营销,过度的资本化都不是这个行业的必需品,真正的必需品是实实在在把衣服做好。这并不容易,它需要背后对工艺和设计的钻研。
服装亦是一个带有美学特征的产品和商业,如果没有真和善,无从谈美。假装不可以,说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也不可以,这需要原创设计力。这些原创设计力可以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自老祖宗的传承,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东西。
现在很多品牌在探讨工匠精神,并且被大众广泛认可,这其实代表一种技艺价值的回归,需要对服装结构的透彻了解,需要回到产品本身的生产和设计中去。马可从巴黎时装周回来后一直在思考,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手工传承者。最终她选择了后者,因为她一直坚持让服装去说话。
最后,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扑面而来,服装人更应该沉静下来,倾听自我,做好衣服,建立自身的独立价值。没有品牌的产品,必定会失去发展路线,而没有符合当代生活的具备独特品质与美学的,也会被时代淘汰。
2015中国服装论坛会将更关注“品质”“品牌”“产品”,希望能为中国服装品牌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让企业家用先进的思想战略成为商业领航者,更希望中国服装品牌站在全球价值视野中,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建立独一无二的服装品牌,开启中国服装的梦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