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皮革制品行业,却已寒风瑟瑟。
过去5年,中轻皮革景气指数曲线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我国皮革与制鞋整个产业链,利润下跌17.82%。
中国是皮革制品第一大国。山东皮革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鲁光说,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行业面临不少制造业相似的窘境:一边是成本不断抬升挤压利润空间,与东南亚等国相比,低水平竞争优势渐失;同时,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品牌、创新缺乏竞争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皮革行业亏损企业数超过1000家,增长9.43%,亏损额超过19亿,增长21.66%。
行业寒风中,地处胶东的这家企业,却表现不俗,自2012年起销售收入破100亿元,连续四年跻身中国皮革行业十强。“金猴”奋起,靠的是什么?
一双鞋中有精神
“制造”升级为“质造”
一双皮鞋,120多道工序,在这里,一针一线、一钉一锤都有一股精气神。
在“金猴”采访,听到两个故事。
邹翠凤,干了35年鞋匠,她讲了一件事。园区新建了一道长长的墙,两位鞋匠师傅在对面散步。老师傅说,墙没找平,北边高。年轻师傅瞅了瞅说,人家用尺子量的,不可能。老师傅说,不信咱打个赌。结果,找来米尺一量,北头的墙高出了几厘米。“这事说的是鞋匠眼力,做一双鞋,尺寸对否,一眼就明白。”邹翠凤精通皮鞋锁边,针眼疏密,用眼把关。记者指着自己的皮鞋,她瞅了一眼,说是一厘米5个针眼的锁边。取尺一量,果真没错。
第二个故事:有一次集团拜访客户,推销产品。一位重要客户很不客气:甭说大道理,我这个人鞋尺码大,需要46的鞋,十几年了,就没买到称心的,你能给做个合脚的,我就服了。集团副总经理谷方国,话不多说,请其脱下鞋子,他用手指测了测,说好了。一周后,客户收到了这双鞋,穿上之后,舒适合脚,无可挑剔。“行话说,衣怕差寸,鞋怕差丝。”集团工会主席候晓伍介绍,定做鞋通常要测一组数,用手丈量就做出让客户叫好的鞋,这是深厚匠心积淀。
2014年全国首届制鞋工技能赛,层层预赛后的50家制鞋企业200多名精英竞技,“金猴”包揽男女鞋组两项冠军,前20强中占6席;2015年首届皮具设计制作技能决赛,前20强“金猴”独占7席。“金猴”良匠,让全行业为之一振。
“工匠精神”,最终体现在质量比拼上。
2008年7月,原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被装局等召集多家鞋企到北京,拿出一个脚样,要求半个月内设计4双皮鞋样品,以便遴选国庆60年大阅兵的将军皮鞋。“金猴”3名省首席技师4天4夜没睡,很快把7双样品送到北京,成为全国几家顶尖企业中唯一按时并超量完成“作业”的。大阅兵中,金猴皮鞋大放异彩。一位受邀前来观礼的外国元首特意派人下了订单,要为本国礼宾部队定制220双女兵马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金猴”再次被指定为阅兵鞋生产单位。他们三个月赶制2.4万多双军靴,助力“踢出”大国军威。
“得益于工匠精神,我们从单一设计国庆阅兵马靴,逐步深入研发几十款军用皮鞋皮具,领跑军品市场。”金猴集团董事长柳富林说,也正是这种匠心,让金猴鞋包65年来保证质量上乘,每天有能力推出一款新产品。
好鞋匠奖一套海景房
重奖与敬重,让鞋匠有自豪感
如何孕育工匠精神?
有这么一件事,近20年了,柳富林至今难忘。1997年集团赴名鞋产地意大利考察。当地品牌企业里,做鞋的竟然是老头和老太太。
他们几代人或一辈子,就干鞋匠这一件事。企业视这些鞋匠为最核心财富。
我国鞋包企业的现状是什么?高鲁光副会长说,国内技工干到40多岁,很多企业就嫌手脚慢了,不再录用。而且,多数企业对技工不重视,鞋匠没荣誉感,更谈何做一辈子?
在“金猴”,则不是这样。
37岁的王安宝,是全国制鞋工大赛冠军,这位鞋匠的待遇,让记者吃了一惊:初中学历的他,被奖励了一套87平方米的海景房,价值90多万。在金猴集团,子公司的总经理也难以有这样的待遇。在记者面前,王安宝憨厚地笑着,半天蹦不出一个字。别看不善言语,这双手却了得,一张皮料在这双手中翻飞,变成艺术品。“16岁从老家乳山出来打工,凭做鞋的手艺,得了套房,做梦也没想到。回老家一说,邻里都不信。”
孕育匠心,就要敬重工匠。“金猴”是让一流鞋匠享受总经理待遇,让顶尖精兵享受“将军”待遇。
在这里,一线技工,干好了可以得汽车、住房。2015年,像王安宝这样被奖房子的,还有30名,企业拿出1000多万。目前获得住房奖励的一线技工已达150多人。企业计划用3年拿出300套住房培养并稳定300个高级技工。
制造企业春节后常现技工荒,许多企业忙着招工,金猴则是老技工从家乡介绍来新员工。敬重鞋匠,让员工有归属感。2009年,为紧急完成一次军品生产,人力紧张。300多名退休员工,听说消息后,自发从全省各地赶来,一起熬夜加班。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品质,更关乎工业文明。“在意大利,鞋包企业做鞋已从养牛开始,不同的鞋,喂的饲料不同,而这被全行业遵守。”柳富林说,这给我们启发。营造工匠精神,仅凭企业一家之力不够。当你用匠心打磨一款新鞋刚上架几天就被抄袭,当你干实业辛苦一年利润薄如刀片还不如搞金融炒楼盘赚钱,这对实体企业是个挑战。他认为,完善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时代精神,至关重要。
在“工匠精神”上创新生长
个性化定制的努力与挑战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它是传承与创新的并存。金猴坚持让创新在匠心上生长,匠心在创新中壮大。
“创新是金猴的生命”,集团主楼上挺立这样一行大字。这流传着一个奖励创新者20年工资的故事。1989年,25岁的宋鸿涛,创新设计了一款产品,集团一次性奖励1.1万元,当时普通行政管理人员月工资50元,这相当于20年工资。
创新是匠心的必然要求。金猴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领先行业。他们与中国皮革工业研究院等合作,在香港建研发中心。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徐晓说,公司研发磁疗保健鞋等上百种功能类产品,获国家专利200多项,在行业内主导制定了几十项国家标准。
“工匠精神”创新生长,金猴正向个性化定制前进。
光脚站上一个圆形台,扫描仪围着记者的双脚转了一圈。十几秒后,45组数据上传。金猴集团威海鞋业公司总经理李德政指着屏幕说,“看,你的左脚要比右脚长3.1毫米。这些数据,从脚长到大拇指外突点部位长度等一应俱全。”
公司现在已有十几万客户数据。新数据入库,自动寻找与之相近的模型,很快刻印出脚楦。数据传至流水作业机器,牛皮自动裁剪,随后这双鞋进入缝帮—缝底等流程。
今年金猴将在全国数千个销售点推广数据采集仪,顾客进店量脚,自选款式,个性下单。之前,公司已进行大规模尝试,售价2000元以上的产品已实行量脚定制,去年达到1.8万多人次。
匠心之上求创新,进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这是这家企业的雄心。不过,金猴集团很清醒:放眼全球鞋包行业,包括金猴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端。如何真正实现个性化需求与规模化生产制造无缝对接,还有漫长路途。
闯过65年风雨,在全球大数据浪潮中,且看“金猴”再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