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动力网讯】制造业也开始了其互联网化的探索。
李钦在整车企业做了8年工程师,在这8年中,他发现传统制造业中,采购中小批量产品以及非标品,会出现各种棘手问题。
云工厂创始人、CEO李钦
第一,交期非常不可控。单量小的非标品,工厂交货时间难以控制,但非标品又多是急件,客户对工厂的供应链反应速度要求很高。“我原来在通用汽车厂,发动机备件库中有很多进口设备,有的零件损坏后,需要从原厂购买备件,半年前下的单子可能半年后才能收到。”
第二,报价不透明。不同厂家对非标品的报价不同,完全凭主观定价。
第三,难找到匹配的供应商。往往只有中小型工厂才接受订单,他们的加工精度参差不齐。并且,服务水平也差。特别是一些小批量的订单,能找到接单的工厂已是难事,若对他们催单,极有可能被“砍单”。
有痛点的地方,就有创业的机会。2014年,李钦离开上汽并创建了云工厂平台,第一步是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对接工厂与采购商,把零散、多工艺的小厂整合起来,采购商随时可在前端下单,后端由云工厂把订单分配给平台上的工厂,接单的工厂负责生产和发货。
48小时的制造流程
针对如上痛点,云工厂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变主观报价为平台自动报价。依据历史的订单数据制定一套算法程序,用户把一些产品的图纸上传到网站,选择工艺后,价格就会自动报出。
亿邦动力网了解到,用户在云工厂平台下单的基本流程是,上传图纸,获得报价,在线支付,工厂生产,交付产品。如有特殊要求的订单,需要相关的制造工程师针对用户需求和工艺要求进行评估并给出最佳方案。
二是在生产端整合工厂。目前,云工厂已经与数百家工厂合作,选择部分交付能力强的工厂,对其进行认证,给予其专门的供应商帐号,将这些工厂纳入自己的体系之内。
什么叫体系内的工厂?可以简单理解为相当于云工厂自己的工厂一样,云工厂接到订单后,不溢价直接发给他们生产,费用云工厂与之月结。目前,这种体系内的工厂共有三十多家。
由于解决了报价问题,同时又有一堆工厂排队在接单。因此,一个用户在云工厂下了单后,云工厂基本可以做到1小时内安排生产,接单工厂7~8小时生产完成并发货,3D打印加工的产品最快可24小时内交付,手板加工的产品最快可在48小时内交付。
从平台走向实体,品质是第一要务
不过云工厂还是发现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品控。
单量小时,云工厂容易掌控生产质量;当单量增加,需要更多的体系外的工厂时,生产质量就难以保障了。
李钦告诉亿邦动力网,很长一段时间,公司都被“平台”二字所困,对这一问题无从下手。“我们开始做的是平台,大家对我们的认知、我们自己的思维亦是如此,但后来想明白了,这个行业,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和用户沟通,保证品质。这不是靠简单分发订单就能实现的,还是需要回归到产业思维。”
思考清楚以后,李钦开始将重心转向自建工厂。
目前,云工厂在青岛、大连分别建立了服务中心,但依然不能满足日均百余订单的需求,李钦继续扩大工厂的规模,将订单回流到自建、体系内的工厂去制作。
李钦认为,云工厂是类似于京东的自营模式,部分产品自己直接供应(自建工厂生产),部分由入驻商家提供(入驻的工厂生产)。
“互联网富士康”的畅想曲
李钦告诉亿邦动力网,目前来看云工厂自建的工厂占得比较少,但后续会越来越多。“容易处理的订单可以分发到各个工厂,技术、工艺需求程度较高的可以自行消化,这样能够保证在平台的前提下形成一套有品控能力的供应链体系。”
自己处理订单的程度越高,可能承担的供应链压力越大。李钦对此却并不担心,“当能力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就可以承担”。他认为,工程处理能力比工厂的数量更为重要,不过建立这种能力需要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工厂,通过自建工厂而非外部合作,去完善自己的工程处理能力。
“我们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一直做这种小订单,而是会逐步切入到大批量生产,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产品从云端、互联网端完成整个制造。”
如何做到?李钦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人工智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通过互联网收集数据,形成积累后,用这些数据“喂”人工智能程序,将数据结构化,得出计算逻辑。
对于云工厂来说,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完善报价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系统根据数据自动判断使用的判断钻头、刀具、工艺参数等),提高工程的处理能力。
李钦表示,“互联网是结构化数据的最好方式,因此,最先发展人工智能的一定是BAT这种互联网公司。”不过,他同时指出,在云工厂所涉及的制造业领域,这些互联网“超级大佬”进来却不容易,其缺乏工业的基因;而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进入互联网领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制造业现在富士康一家独大,其余的多为小型工厂。而云端制造这种互联网领域更具有马太效应,最后会形成一个或者是几个超级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