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平方米,藏书超过13万册,有着客家围屋风格的当代艺术空间,仿佛从其他时代穿越而来的铜墙装置,具有历史感的400年柚木装饰……2011年,在传统书店的一片哀嚎声中,有着出色艺术设计感的方所横空出世,以全新的形式引领了书店的全面复兴。
“不是所有做时装赚了钱的人就可以开方所。”采访当天,在位于广州美术学院、被绿树围绕的“例外”、方所办公大楼里,过着“空中飞人”生活的毛继鸿刚结束了几乎开了***的季度经营会议。光头,戴圆形眼镜,身穿白色T恤和棉麻衬衫外套,48岁的毛继鸿看起来更像学者而非“老板”。在他看来,衣服是文明的纽带和传承,书店则是一个提升全民素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行走于商场江湖中,毛继鸿将自己形容为有“书生气的生意人”,更喜欢谈论情怀而不是生意经。无论是创办具有东方审美的服装品牌“例外”,还是扮演着公共文化空间角色的书店方所,毛继鸿都在向社会传递着自己的东方美学和文学情怀,并潜移默化地带来了社会的变革:前者在成衣设计缺乏个性的时代,引领了广州本土服装品牌的崛起,成为中国最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品牌;后者则刺激了更多商业体拓展文化空间,成为广州文化新地标。
“书生气的生意人”
让衣服成为文明的纽带和传承
“广州是时尚先锋,从文化产业到资讯都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且紧跟国际潮流。”直到现在,毛继鸿仍能清晰地记得初来广州时,每周六晚守着电视看香港国际台的时装表演,又或是买上一本迟来一个月的外国时装杂志,这个城市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全新视野和冲击。
上世纪90年代,毛继鸿成为北京服装学院的***届毕业生,也是***代设计师。从北京毕业后他被分回家乡湖南工作,成为长沙一个苎麻厂的织布工人,这与他的理想完全相悖。
1991年,毛继鸿来到广州,前4年分别在2家本土企业和2家港资企业工作,完成了从“书生”到“书生气的生意人”的初步转变。
那个年代,广州在国内是***的时尚引领,中央电视台90%的广告片都在此拍摄。在一家本土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期间,毛继鸿从创意、划分镜头、遴选演员模特、成片到后期投放,全程监督了李宁、科隆等大品牌广告片的拍摄。半年多的时间就拍摄了近40部片子,这让毛继鸿对整个广告的产业链了然于胸。
此后在一家香港企业做市场总监时,他又能***时间接触到迪奥等世界***的当季最新设计。“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港资企业的契约精神,如何遵循市场规则工作。”这成为毛继鸿“生意经”的雏形,他认为“书生气”仍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品质,“不存在请客吃饭拉关系,而在于产出的精品有没有市场,有没有消费者”。
在职场的多年历练,让毛继鸿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现代成衣的管理技巧。“那个时代奉行‘男装女穿’、‘简约主义’,袖子都很宽大,适合任何人穿,没有太多个性。”毛继鸿开始琢磨什么版型、材料、风格才是符合东方人特质的衣服,他把当下流行的时尚风格、潮流引进,并加入自己的创作设计。于是,1996年,广州本土服装设计师品牌“例外”诞生了。
对于毛继鸿来说,衣服是文明的纽带和传承,“衣服是有生命的,有了人的生命附着之后,衣服就成了人的身体、气质、生活、生命的外显符号”。从女装开始,“例外”通过女性独立、女性自觉、自我塑造,来跟女性的身体、意识、社会地位、经济、生活产生互动。
“例外”诞生至今已21年,一直扎根广州,但毛继鸿认为,背靠珠三角制造业腹地,广州的时尚产业基础非常好,与国际贸易交流很多,但在文化层面却创新力度不大。“广州的时尚文化产业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他希望跟法国时装学院合作,从每一根纱线、每一个做工入手,“培养真正懂衣服的人”。
创办书店回馈社会
刺激更多商业体塑造文化空间
“不是所有做时装赚了钱的人就可以开方所。”毛继鸿如是描述从“例外”到方所的转型。对他来说,服装是“例外”关注当下社会的媒介,是一种对特定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与影响的载体。而方所则是更接地气的平台,是一个提升全民素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在毛继鸿的成长过程中,书籍给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却也让他有很多茫然无措的时刻。在他看来,由于缺乏启蒙者和指导者,不了解书籍背后的故事,会让很多年轻人或小孩不懂得怎么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小时候自己一个人去到书店、图书馆、报刊亭看书,觉得很茫然,不知道书籍背后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011年是毛继鸿来广州的第20个年头,也是经营“例外”的第15个年头,他希望用获得的资本回报社会,“资本本身无恶,但使用的方式有罪恶和善良之分”。当年11月,方所创立了,而这个月也是毛继鸿***个小孩降生的日子。“我把书店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我跟女儿说这是她的弟弟,她的成长就是书店的成长”。
事实上,在方所出现之前,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书店会是个好生意,但毛继鸿找来了一批对的人为他塑造方所。彼时,在广州太古汇占地1800平方米的方所别具一格,开创了从书店到基于体验、人文与美学生活方式融合的商业空间的新形式,带来了融合图书、时尚、美学、咖啡、与文化活动、艺术策展、公共教育有机结合的当代生活方式,截至目前方所四店(广州、成都、青岛、重庆)各自以其独特的设计共揽获14项国际大奖。
在方所很少会有教科书,毛继鸿认为,书籍是审美的一部分,要引入更有创意的产品和品牌进来。目前,这个融合书籍、美学生活、展览、咖啡、设计和文化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每年人流超200万人。
在经营“例外”与方所的这些年里,毛继鸿周围渐渐围绕了一批颇有分量的“名人朋友圈”,如贾樟柯、陈漫等都和他有交情。而在广交善缘的过程中,他也从这些朋友身上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资讯,并希望把这种对话交流的机会带给社会大众。
在方所一隅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平均每45天就更新一次艺术展览,每周至少举办一次“方所创作者现场”系列讲座。从2011年11月开业至今,方所已成功举办将超过600场跨界讲座活动,涵盖当代艺术、设计、建筑、时尚、电影、音乐、文学、历史等文化领域,包括两岸三地以及多国的文化界代表人物,分享前沿观点,玛丽·尼米埃、奥利维埃·罗兰、白先勇和柴静都曾经是这个系列讲座的座上客。
“文化活动是另一种学习,会启发更多的人”。毛继鸿说,读者跟创作者见面,了解创作者是怎么看待人生的。而创作者也需要跟读者互动,成为更接地气的创作者。“以前这种机会几乎没有,难以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而他也很欣慰地看到,以前广州少有承载签售会或演讲的文化活动空间,在方所的刺激下,广州有越来越多的商业体开始拓展文化活动空间,有更多文化活动回馈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