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泛指的蕾丝,是自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镂空刺绣。在手工时代,人们会利用棒槌和针绣等工具,将蕾丝制成窄幅的成品,缝合在衣物上作为装饰。然而,由于繁复且耗时的人工投入,这时候的蕾丝还只是圣职者、王公贵族等部分特权阶级才穿戴得起的“奢侈品”。
1828 年,第一台手动刺绣机器在东瑞士圣加仑诞生。 1869 年,经由若干次改良后,瑞士绣花机器生产商苏拉(由 Franz Saurer 创立)推出了蒸汽动力绣花机器,使机器量产成为可能。自此,蕾丝工艺的市场才被真正打开了。
这之后的故事,是布料图书馆的创始人Mary Ma 想为我们讲述的。
4 月 22 日至 6 月 22 日,布料图书馆举办了一场“ Lace to Meet You 绣外慧中”中瑞蕾丝跨界艺术展。这座成立于 2016 年的材料设计和研发中心,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陆续做了“1-20 Project”、“20-1 Station”等以面料为核心的展览。
不过,把一个材料工艺单独拎出来讲,还是第一次。
Mary 觉得,我们如今接触到的蕾丝制品多是法意蕾丝,它们带给人的印象往往都是精致、奢华、浪漫、复古、甚至女性化的——但这并不是蕾丝的唯一形态。甚至,在起源初期,作为一种宗教、政治和身份象征的蕾丝,是和女性无缘的。
“我也是在 2015 年冬天去到瑞士圣加仑纺织博物馆( The Textile Museum of St. Gallen )后,才打破了对蕾丝原有的认知结构。那一次的拜访是无意中的——我的行程安排是在圣加仑的面料研发中心 Jakob Schlaepfer AG 学习。知道我是布料图书馆的主理人后,他们就推荐我去纺织博物馆看看。那天,我到达博物馆的时候已经是夜间八点了,早就过了闭馆时间,但馆长仍在等着我。后来,他就一层楼一层楼地打开灯,给我看他们的展品。那个场面特别震撼,特别是在整个博物馆就只有我一个人时。”
根植于瑞士纺织传统的圣加仑纺织博物馆成立于 1878 年,现已拥有逾 40000 件馆藏,涵盖机器刺绣、手工刺绣、蕾丝、织物图案、印花材料及其他纺织技术。它也是瑞士最重要的纺织收藏体系。
最让 Mary 印象深刻的,是"潜藏“在博物馆内的一个小型图书馆——他们会按照时间线,将每个时代经典的纺织样品保存、记录在书册中。保存完好的”秘诀“在于,它从不对外开放。
在这次的展览中,你可以看到一本展示二战后纺织工艺法阵的书册,就是 Mary 从圣加仑纺织博物馆带回来的。
圣加仑蕾丝打动 Mary 的地方,在于“质朴”。“这是圣加仑蕾丝自手工业时期就发展出来的自己的风格,他们将蕾丝应用在棉、丝、麻等本身就很质朴的衣物上面。机器诞生后,圣加仑也只做技术方面的输出。而在当时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地,蕾丝都走向了精美奢华的风格。” Mary 在接受《好奇心日报》专访时说道。
这次之后, Mary 又几次前往圣加仑纺织博物馆,说服对方将一些馆藏带回到国内进行展出。
除个人的偏好外,这也和布料图书馆的定位相符合,“我们想把所有的材料放到一个挺低、挺本源的状态,我们就是为服装设计师、面料商、材料研发者等人群服务的。”
虽然展览以圣加仑蕾丝为切入口,但 Mary 强调说,她并没有想要复制纺织博物馆的策展思路——严格地以时间或作品风格为线索,梳理蕾丝的发展历史,“我想做一些有趣的、大家愿意来参与的事情”。和博物馆、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不同,布料图书馆会将重心放在新的尝试和创意上。在 Mary 的理解中,这两者能为观众、为一座城市提供的是相互补充的东西。
更为重要的是,她希望观者都能够将“Lace to Meet You”视为一个起点,“如果你是一个创作者,我希望你是能够被它所激发的,而不只是感叹它的精美,这只是一个表象”。她选择沿着创作者的思路,来对蕾丝做出一些解读。
在“蕾丝森林”展区,布料图书馆为这次展览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冥想”空间。他们借助到投影、装置等手段,将蕾丝与光影、音乐相结合,营造出一片奇幻的森林景象——它所指向的是蕾丝的本源:花卉,植物、森林、斑驳的光影……它们都是蕾丝创作最开始的灵感来源。
在“多元灵感”展区,你可以看到 20 世纪初期深受“东方风情”影响的绘画、插图、甚至电影造型等。
比如,其中展出了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在 1887 年创作的《梅花》,它就曾受到著名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作品的影响;另外,还有丹麦艺术家 Kay Nielsen 为配合《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主题,绘画的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插图等。“那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就是去研究异域多元的文化。这一展区就是想来告诉大家当年的设计师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创新的。他们为什么会创作出那种精气神的作品,需要放到历史背景中去看。我相信它是能够对现在的人产生刺激的:你要做的不是复制,而是去重新盘活这门工艺,做出具有当代气质的设计。”
考虑到蕾丝的宗教意涵,“白色信仰”营造了一个素净和神圣的空间。展区内陈列着圣职者做仪式时穿的衣服和祷告卡等物件,你可以在其上找到精致优雅的蕾丝花纹。
与之相对应的,是更加绚烂多彩的“战后缤纷”展区。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复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蕾丝产品的开发和创作活力也进一步被激发了。 1947 年, Dior 在巴黎发布 New Look ,为战后时尚奠定了基础。 60 年代,随着青年文化的兴起,蕾丝面料和式样呈现出更加年轻化和色彩化的趋势。比如说,你可以在展区看到更具个人风格的印花哑光亮片蕾丝、配色亮片网纱等。同时,蕾丝不再局限于衣服等传统纺织品上,它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帽子、鞋子、家具等产品上。
可以说,这已经完全突破了我们对蕾丝的“狭隘”理解。“这时候,蕾丝的概念已经被延展开来了。一块镂空的纺织物,它有连接的循环和虚实的结合,就已经是蕾丝了。” Mary 向我们解释说。
虽然没有遵循传统的策展方式,但她很清楚自己想向观众传递的东西,“从圣加仑博物馆带来的藏品,代表着蕾丝的过去。而蕾丝的当下和未来,是我更想关注的部分。”
“圣加仑蕾丝工艺的繁荣仰仗于机器和科技的发展。” Mary 的这一基本认知促成了 Lace to Meet You 的策展语言。“现在,大家都在说手工有多美,情怀有多好,自然派的布料是超越化纤布的。其实这都是一种臆想。所有的东西你都需要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来看。手工业奠定了蕾丝工艺的整个基础,但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它的需求也只能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它传播不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扩大,新的工艺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需要做的,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去创作材料。”
在第一代双头绣花机器时期,机器还停留在模仿人手的动作的阶段。你可以在“机械之美”的展区看到一块小马手帕和另一块反面呈现的天鹅手帕,很难分辨出它们和手工刺绣之间的差别。
随后,机器开始超越肢体的限制,发展出新的逻辑——除了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外,它还能生产各种手工难以完成的图案。在第一代机器时,刺绣仍是要在一个底面上进行。到了第二代飞梭绣花机,网纱结构的蕾丝就开始出现了。 1883 年,圣加仑结合刺绣和化学溶剂,发明了“蚀刻蕾丝”——也就是我们如今最为熟悉的蕾丝形态。第三代的纸卡提花绣花机便满足了这种蚀刻蕾丝花边的制作。它不依赖任何的底部,就能形成牢固的黏连结构。
如今,圣加仑蕾丝也不断在往高科技的方向走着。在“蕾丝新生”展区,呈现了 Mary 从瑞士带来的 3D 打印蕾丝领围——设计师 Martin Leuthold 仅以“硅胶”为原材料,开发出了全新的蕾丝面料。
从这里开始,“材料”本身的概念,都被拓宽了。
“蕾丝森林”的展区内, Mary 和她的团队做了一片互动式的艺术装置。他们将盐和明矾置于蕾丝的表面,形成固体结晶。观众轻轻拍打装置灯,就能看到不同样式的蕾丝底纹。
“蕾丝的花纹其实和晶体是非常相像的。我就想通过这样一种体验的方式,让蕾丝和大众去产生连接,也能够进一步打破蕾丝在表现形式上的界限。”问及灵感来源, Mary 这样向我们解释道。
类似的互动在展览中还有更多。在“手作体验”区域,你可以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蕾丝制品中挑选一条进行拆解,感受棒槌蕾丝的编纹设计;你还可以在“邮票集锦”展区拿起放大镜,观察蕾丝图案的精细纹理。
这种方式确实带来了很不错的效果,“通过展览,我们也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有一位 81 岁的老人穿得特别 Lace 来看展览。还有很多人还要把自己的藏品捐给我,让我展出来。这是我之前没想到过的。” Mary 向我们表示说。
蕾丝在未来会发展到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这是“蕾丝未来”展区想要探讨的主题。布料图书馆为合作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一系列新式的蕾丝面料,帮助他们完成风格各异的衣饰创作。其中的奥秘,需要仔细凑近看一看才能发现。
比如说,设计师 CHEN PENG 就用蕾丝覆膜面料和尼龙面料做了三件造型夸张的羽绒服;你还可以看到蕾丝雨伞、蕾丝雨披等意想不到的设计。“很多人会觉得,蕾丝是镂空的,怎么可能防雨、防风、御寒呢?那我们就给你看,蕾丝已经达到这个技术了。”
在和面料打了 21 年交道后, Mary 觉得“很多人都只把纺织看作是一个供应。”但事实上,纺织的涵盖度是非常大的,只是没有人把它的魅力给挖掘出来。成立布料图书馆的初衷,就是为了和独立设计师、以及在服装品牌里真正有选择权的人实现直接的对话,对材料做一些不一样的表达。
这里头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在材料研发者、品牌和消费者间,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
“品牌需要考虑的是,买了你的面料后,我能不能把这个衣服销售出去?而布料图书馆是没有任何的业务员和销售人员的。我就用一次展览来面对你的质疑。Lace to Meet You 最终做成了一个大的‘社群’,我们在线下曾设有嘉里中心分会场,也在天猫平台同步推出过线上蕾丝节。同时,在主会场的展览中也有一个联动发售。这事实上就形成了一个蕾丝的‘文化风潮’,消费者会愿意在活动中买很多蕾丝制品。到最后,真正受益的就是各大商家。”
现在,嘉里中心也和布料图书馆建立起了战略伙伴关系。布料图书馆会通过为其引入全杭州没有的品牌、策划互动体验式的展览等方式,帮助激活地产的活跃度。而嘉里中心也会在未来帮助布料图书馆孵化更多的内容。
至于每一次的展览, Mary 则表示不愿意为主题或形式设定框架,“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做关于‘材料摄影展’、‘材料与心理学’的展览。我就是想用布料,来帮助大家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