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各大服装专业市场未来是否会走上和纽约服装区同样的道路呢?
美国著名的纽约服装区(Garment District)成立于1919年,到今年刚好一百年。如果从它开始有服装业的19世纪开始计算,则时间跨度超过两个世纪,期间经历了从诞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整个过程。
19世纪初,纽约就是美国极大的纺织品储存地和集散地,这也成为服装业发展的独特优势。1828年至1858年间,由于缝纫机的出现,美国服装业成了所有行业中发展极快的行业,而1861年至1864年间的美国南北战争,军装的采购进一步促进了服装业的发展。随后外部移民尤其是犹太移民的涌入,为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熟练且廉价的劳动力,保证了服装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一过程也充满了许多波折甚至生命的代价,令人遗憾的是1911年3月发生的三角衫裙工厂的火灾事故,导致146人死亡。纽约的服装生产起初是分散在家庭作坊中完成的,由于出租屋内工作及生活条件极差,导致天花及害虫通过衣服传播,为改进这一状况,出现了光线及通风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的LOFT式工厂,类似现在广州番禺及白云大石的厂房。当然问题不是出在这种建筑上,而是管理者为了防止工人早退经常将门从外面反锁,结果悲剧就此产生。
此时的服装业还只是集中在第五大道。后来第五大道协会的建立者及总裁Robert Grier Cooke决定将该区建成“安全”的中心商业区,就像伦敦的邦德街、巴黎的帕克斯街及柏林的林登街。而此处的服装业也被迫搬到了第七大道(东)至第九大道(西)及第34街(南)和40街(北)之间,也就是现在的位置。1920年,全新的服装合作中心大厦落成,宣告纽约服装区的正式诞生。
随后而来的就是当地服装业及房地产业的大繁荣,直到1926年,服装区的建筑业都是纽约市增长极快的区域,租金成本也日益高涨。为了将生产出来的大批服装迅速销售出去,1943年,纽约时装周诞生。虽然巴黎时装周早在1910年就诞生了,但更多的只是属于个人高级定制服装,远不像纽约时装周主要是销售“成衣”(这一概念和产品是在美国首创并流行)。这种繁盛景象一直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
盛极则衰。1950年代开始,运动服开始流行,就像现在的大众休闲服饰再度开始流行一样,因为它属于百搭型,且符合当时兴起的中产阶层的随意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当时人们从大城市比如纽约向外流动的需求。由于这类产品的生产需要更大的空间,服装区难以满足,且租金高昂,再加上国际女装工人工会对工人工资收入的保护,使得总成本更加难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工厂将生产搬到了租金便宜、面积更大且工会势力覆盖不到的宾夕法尼亚及德克萨斯州。
屋漏偏遭连阴雨。从1960年代开始,来自香港、首尔及达卡的廉价服装开始涌入纽约,到1980年代,进口服装已经占到美国总服装消费量的50%以上,而现在,美国97%的服装都靠进口。随着海外廉价服装的涌入,纽约服装区的服装企业从1958年的一万家持续减少,到2009年只剩下800家。如今,服装区淹没在四周的高档写字楼、酒店及公寓之中,形成极大反差。
从2000年开始,拯救纽约区的呼声和行动不断出现,主要来自民间组织如纽约城经济发展公司、美国时尚设计师协会和服装区联盟。今年6月,纽约市政府表示将推行一套全面的服装生产扶持政策。尽管如此,服装区仍是美国及世界著名的时尚中心,世界著名的帕森斯设计学院及FIT都位于此,纽约时装周依然在不断上演。其魂依旧!
中国的服装出口增速处于下降通道。纽约服装区的发展给我们以下几个启示:一是成本是服装业及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决定因素,服装区因为大量移民的涌入而兴旺,因为劳动力供给的丰富压低了劳动力成本,但工会的崛起又抑制了服装业的发展,而海外成本更低地区生产的服装的大量进口更是直接导致了服装区的衰落;二是服装行业里的设计环节决定着一个地区及一个城市的时尚度和影响力;三是一个国家在全球中的产业分工对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美国80年代起向海外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产业,形成了目前难以撼动的地位和无可比拟的科技竞争力;四是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影响着行业的发展,美元是国际性货币,可以直接印刷钞票来购买全球产品,因此,即使服装消费的97%都来自进口也不用担心贸易逆差和支付能力。
中国目前的各大服装专业市场未来是否会走上和纽约服装区同样的道路呢?大趋势会如此,目前纺织业已经在向海外低成本地区迁移,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民币也正在稳步走向国际,但这一过程将相当漫长,因为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将提供巨大的缓冲空间,一切变化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很明显,只有拉长时间轴,才会看清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