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名品网-成功故事】2000年,年仅19岁的湖北小伙儿徐聃,像千千万万个来京上大学的青年一样,怀揣着对大都市的梦想,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那时的他,从没想过能在北京买车、买房;结婚、创业对于他而言,更是奢望……
相隔13年,徐聃在这片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小家,可爱的儿子,和努力打拼出来的事业。他说,现在发生的一切就像梦一样,而这些梦的起源,来自一场“微电影”留下的遗憾……
一场“微电影”让他找到了创业的方向
回忆起他的第一份工作,徐聃说:“我是幸运的,也是误打误撞的……”2003年,大学还没毕业的徐聃听说纽曼公司招聘,便抱着试试的态度去参加了面试。当面试官告诉他,招聘的职位是市场专员时,他有点愣住了。那时的他,对于“市场”,完全没有概念。
徐聃说,“还好面试的人给我讲了讲工作内容,我心想,刚进社会,干什么不是干啊,便应了下来。”纽曼市场专员是徐聃的第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一干便干了8年。
通过五年的努力,在2008年,年仅27岁的徐聃已经成为了市场总监。但对于一个年轻小伙子来说,这并不是他的顶点,也不是他藏在心底的梦,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而已……在2011年底,徐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原有的工作。
这时,徐聃又接到了一家知名鞋业的职位邀请,同样也是做市场。已经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徐聃对于这份工作早已驾轻就熟,带着他的小团队做了不少经典项目。期间,一场“微电影”成了他的遗憾,也正是这场“微电影”让他找到了自己创业的起始点。
有一次,领导安排了个任务,让他做个“微电影”宣传片,徐聃很快便带着团队展开了工作。徐聃说他从来没做过类似的事情,但觉得这很有意思,当时费尽心思,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亲自执笔写了个剧本。故事大概描述的是女人第一次面试、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参加工作、结婚……各种女人一生中经历的重要时刻,而这些时刻都会有一双她们精心挑选的鞋陪伴着自己,最终用这些场景拼凑出一双鞋。
领导们对这个剧本很满意,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微电影”没有进行拍摄,对于徐聃而言,这个遗憾也让他找到了创业的方向。没过多久,徐聃便再次放弃了收入颇丰又很稳定的工作。与上次不同,这次,他已经确定了自己要做什么。没错!就是女鞋!
“我们在火车站整整争吵了两个多小时”
2013年初,徐聃真正开始琢磨创业,之前的同事和朋友听了他的想法后,也想跟着他一起干,之前公司的下属赵伟,也是其中之一。
“我相信徐聃,他说做,我便会义无反顾!”看起来高高帅帅的赵伟是个东北小伙子,可聊了几句才发现,在东北纯爷们的外表之下,藏着一颗温和而谨慎的心,这与徐聃恰恰相反。
赵伟说,起初我们几个合伙人也会有分歧,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在第一次进货的时候。当初我们要跑好几个地方,第一站是温州,当时我们什么都不懂,在鞋城里转了一天,毫无收获。徐总的想法是:既然来了就必须带点东西回去。而我想着:咱还有下一站,去广州看看再决定。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下着小雨,我们在火车站整整争吵了两个多小时。”赵伟羞涩的笑了笑接着说,虽然最终听了我的,没有立刻买,但我们也决定了,徐聃以后是拍板人,因为如果不是他,我这种安于现状的性格,可能这辈子都会是公司里的小职员。
徐聃说那次进货是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也正是那次的经历,让他更加确信,一定不能辜负这些伙伴。徐聃说,当时他们两天跑了温州、广州、浙江三个地方,大家几乎都没合眼,那股热情与团结,现在还记忆犹新。
当时的他们不是特别了解鞋,也没想好要挑什么款式的、什么价格的,甚至提前连地方都没打听清楚就去了。第一天夜里都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可所有人,没有丝毫抱怨。徐聃和伙伴们在鞋城里整整转了两天,最终挑选了六款鞋,但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太少了!
他们又赶快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了一个在广州做鞋的朋友,坐了两个多小时车,找到了那个朋友,打听了好久,才终于对现在的鞋市场有了点了解,最终将两千双鞋作为第一批货带回了北京。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又给了他们重重一击……他们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卖出百分之五十的货,结果两个月过去了,连5%都没卖出去。面对整个仓库的鞋,徐聃说自己快要崩溃了,如果卖不出去,资金不能回笼,之后的事情全都没法做了。“我甚至想到了自己找个小平板车,拉到大街上去摆地摊。”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徐聃的语气明显不再像刚刚那样平和。
最后,他们决定在仓库外的铁门上贴张告示,上面写着:里面有大量女鞋,低价出售,物美价廉……没过多久,便有买家找上门来,但这终究不是解决办法,徐聃甚至觉得离埋藏在心底的梦更远了。
徐聃说:“看着兜里的钱变成一双双鞋,积压在那卖不出去的时候,那种心情,一般人体会不到,我也描述不出来。”
第一个店,回龙观,第二个,新街口……
鞋的问题还没解决,又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其中一个合伙人想要撤。“我们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傻了!心想他一撤,接下来的事情根本没法进行了,况且现在大家的信心本来就不足,这无疑是场‘生死考验’。”徐聃说,当时他们约到麦当劳,聊了好久,各自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语气越来越激烈,最终不欢而散。
回到家后,我仔细想了想,其实也能理解他想要撤的想法,但还是不希望有人半途撤退,便再次把大家约到了一起,这次大家都冷静了许多。我们又把利弊讲了一遍,也聊到了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他终于不再那么坚决,打算再和我们一起拼一拼。也是这一次,让我们都开始认真的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才能改变现状。
徐聃和伙伴们发现,卖不出去并不是鞋不好,而是他们几个人,都不懂销售!很快,他们就开始四处寻找销售合作伙伴。想要开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儿的顾客多、什么人会是销售对象、店面的价格又适中……这一系列问题,徐聃一伙人完全不了解,只好跑遍北京城区的大大小小商场,逐一进行了解,最终选出了两个店面。趁热打铁,9月份他们便在回龙观开了第一家店;隔了一周,第二个店也在新街口开了起来。
回龙观的小店并不大,十来平米的开放式摊位承载了徐聃多年来的愿望。徐聃说现在的销售也蒸蒸日上,每个店面一周能卖出二十来双鞋,这对于刚起步的小店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正说着,一位年轻的女顾客便走进徐聃的摊位上挑了双鞋试穿。可以明显看出,徐聃看着顾客穿上自家的鞋子,一脸幸福的样子。
顾客告诉记者,她很喜欢这家的鞋,款式时尚,更重要的是舒服。记者下午在店里采访的一个小时里,来来往往有不少客人走进来买鞋,大多是些年轻、漂亮的姑娘。徐聃说,他相信这才刚起步,小店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
“这不是一双鞋子,而是一种陪伴……”
有了固定的店面,徐聃心中沉甸甸的大石头总算稍微放下了点。公司在大兴、库房在中关村、两个店面也离得不近。徐聃每天就在这四个地方奔波着。徐聃说,我住在通州,通常是早上先走五环,开到大兴的公司,处理一些日常业务,下午没事就去店里转转。
当记者问到他到店里做什么呀,徐聃笑了。他说,其实也没什么事儿,了解了解卖的情况。主要就是看到不同的顾客,来我们家买鞋子,心里特别开心。感觉曾经那个微电影的遗憾,终于在现实中弥补了……
小店开起来了,进货渠道也稳定了,和合作伙伴的配合越来越默契,生意也愈加红火,徐聃和家人的日子也富裕起来。徐聃说要感谢这座城市给予他的一切,让他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外地小伙能在这样的地方有立足之地,结婚、生子……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竟然成为了现实,会想起来,一切都像梦一样。
“但这还差的远呢!”徐聃紧接着说,当初放下原有的生活,不顾一切的创业,绝不是为了开一两个小店。我们都计划好了,准备在北京每个城区都开两家店。让更多的人穿上我们的鞋子,去面试、去工作、去恋爱、去约会,去做所有让她们开心或难过的事情,告诉她们这并不是一双普通的鞋子,而是一种陪伴……